在8月15日舉行的“2014年中國中小銀行發展高峰論壇”上,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岩岫透露,目前可查的P2P機構有1,200家,到7月份為止,實際上跑路的有150家,每個月有6、7家跑路。P2P如何進行風險控制、投資人如何加深對P2P的考察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。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會員單位,中國小額信貸聯盟20餘家成員之一的新新貸總裁助理朱捷認為,P2P的風控不應偏信大數據模型,通常審核維度越多,模型反而越失真,必須獲取和分析用戶的關鍵信息。
P2P風控不應偏信數據模型
新新貸助理總裁朱捷介紹,新新貸曾在2、3月份的項目淡季,對大數據如何應用在P2P上進行研究,發現審核維度越多,或者說風控流程越複雜,帶來的“臟數據”越多,模型也越失真。
“對融資方進行考察並非是‘挑聖人’。”他說,“小微企業主通常會有缺陷,比如我們發現,一些態度不太好的企業主,可能信用挺好,因為他有議價權。相反,一些待人接物很禮貌的企業主,實際金融信用並不好,他可能是為了獲得貸款有良好的態度。”
很多大數據風控的手法本質是大數法則,朱捷認為在風控環節上使用大數法則不過是延遲風險,相比之下,線下的實地走訪更靠譜,而且線下審核成本不一定高過線上成本。例如線下審核的重要環節之一—“走訪”,在這一過程中風控人員需要對企業及借款人做全面的盡職調查,既要調查其上下遊客戶,確定企業是否有穩定的上下游關係,也要走訪其親友情況做瞭解,例如對親友的品行愛好進行瞭解,“有時候,即使融資方信用很好,但是可能起融資是為了幫親友還債,這也是要當心的。”
朱捷透露,目前在P2P領域,大數據在風控環節的成功案例較少,金融領域僅有阿里小貸等做得較為優秀。究其原因,一是因為大部分P2P機構缺乏實時數據,二是缺乏約束力,例如阿里小貸對商家店鋪有著強大的約束力。其他部分公司所謂的“大數據風控”主本質上仍然是應收賬款抵押手段,類似於商業保理。
P2P大數據更適合產品設計
綜上所述,朱捷提醒,投資者在挑選P2P投資網站時,不應該過度相信“審核通過率”這一指標,“通過率低不代表風控嚴格,而是可能沒有精準營銷。”他認為,可以通過為不同的融資方定製小貸方案,例如基於借款記錄定製合適的產品,可以減少審核流程降低成本,這時能體現大數據的威力。但是這也需要3-5年的數據積累。
今年上半年,新新貸共完成線上交易4.2億元,線上累積待收金額4.4億元,對比2013年,新新貸整體業績增長350%。其逾期率控制在1.62%,逾期回收率高達75.77%,並有2,300萬的風險準備金。朱捷介紹新新貸的風險準備金提取比例達5%,用於覆蓋2%左右的壞賬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