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5月6日,道指在一夜之間最多暴跌超過千點,市值更瞬間蒸發逾8,600億美元,創美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大單日盤中跌幅。事後,以高速和龐大交易量著稱的高頻交易被認為是這起災難的罪魁禍首。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注意到,此次崩盤事件引起了美國各界重視,美國監管機構尋求限制高頻交易,美國證監會(SEC)隨後幾年發佈了程式化交易市場接入規則和綜合審計跟蹤規則,提高了資本金監管要求,實行流量控制,對不適當行為採取暫停交易措施,以防暴跌一幕重演。
高頻交易被指崩盤推手
2010年5月6日,美股經歷了一場驚濤駭浪,道鐘斯工業指數盤中瘋狂跳水近1,000點,幅度之大前所未有。道指上演百年難遇的跳水——盤中一度重挫超1,000點,創下盤中點數跌幅紀錄。隨後又開始反彈,收盤下跌347.8點至10520.32點,跌幅3.2%,創一年多來最大跌幅。美國另外兩大股指也受到波及,標普500指數暴跌3.24%,報收1128.05點,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3.44%。
當天多家上市公司股價出現異動。著名諮詢公司埃森哲的股價在5分鐘之內從40美元跌到1美分後又迅速回到40美元價位。而高盛集團、通用電氣、花旗集團、摩根大通以及福特汽車等重量級上市公司股價也無一例外上演「過山車」。蹊蹺的是,在這之前,市場並沒有太大的利空消息。那麼,美國股市究竟發生了什麼?
隨後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(CFTC)就導致當日美國股市暴跌的「異常交易」展開調查,高頻交易訂單被認為是這起災難的罪魁禍首。一些分析人士認為,股指跳水激發高頻交易連鎖反應,電腦以閃電般速度接連發出賣單,瘋狂尋求止損,最終導致藍籌股埃森哲公司等多檔股票短時間內失去幾乎100%市值。資料顯示,高頻交易又稱演算法交易,由電腦根據不同演算法程式下單,可自動決定交易時機、價格、下單數量並在百萬分之一秒內完成操作,具有即時反應的特點。
今年4月22日,據路透報導,一名高頻交易商Sarao在英國遭到逮捕,他被控於2010年5月美股「閃崩事件」中「扮演一定角色」,該交易商遭到匯款詐欺、大宗商品詐欺和操縱的刑事指控。CFTC執法部門主管Aitan Goelman表示,「他的行為至少是市場下單狀況失衡的重要原因,下單狀況失衡是造成市場閃崩的原因之一。」美國監管機構估計,光在閃崩當天,Sarao就淨賺87.9萬美元。
美監管機構嚴控交易記錄
SEC表示,高頻交易商欺詐投資者的手段之一,就是設置大量不會執行的指令,造成虛假市場需求,引誘投資者在人為操縱的價格下買入或賣出股票。 耶魯大學教授 X. Frank Zhang 的學術研究表明,在市場高度不確定性時期,高頻交易和波動性正相關性非常強。或許現實中兩者是更為複雜的互為因果關係,基本面事件導致市場波動,高頻交易借勢加大市場波動性。在「閃電崩盤」之後,每次發生市場大幅波動,高頻交易都在幕後扮演著重要角色。
高頻交易2007年首次應用於美國股市,隨即助推成交量大幅上漲。美國研究機構塔布公司估算,高頻交易2008年產生210億美元利潤。2012年高頻交易創造了美國股市70%的交易量,而在2000年時其占比還不到10%。有市場人士擔憂稱,若這類程式氾濫,大量由電腦發出的報價,而非投資者經判斷進行的交易,可能會引發諸如「閃電崩盤」等類似的交易事故。
2012年7月,SEC開始啟用一組新的規則説明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控力度,包括設立一個集中資料庫用於記錄每一筆交易下單,執行和取消的資訊。根據這套新規則,美國主要證券交易所將有270天時間來提交各自的、建立完整審計線路的計畫。此外,SEC還要求各證券交易所、金融業監管局以及它們的會員向這個資料庫提交各自詳細的資訊。在這個資料庫建立之後,SEC將有能力監測任何可疑的市場活動,包括內部交易或者試圖操控市場的行為。
SEC主席瑪麗·夏皮羅(Mary Schapiro)強調,「擁有不同類型市場參與者交易模式的精確資訊,將説明我們更好地理解高頻交易對市場品質和公平程度的影響。」
為了應對過去多年以來程式化交易活動的大規模增長,以及屢次發生的、導致市場混亂對投資者信心有傷害的技術故障,去年11月19日,SEC批准了一組新規則,對美國股票和期權市場的程式化交易進行更嚴格的防護和監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